李鸿照 官方网站

http://lihongzhao.zxart.cn/

李鸿照

李鸿照

粉丝:38235

作品总数:8 加为好友

个人简介

1959年出生于陕西岐山,祖籍洛阳。1984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00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届中国画名家研修班。现为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详细>>

艺术家官网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留言板

艺术圈

作品润格

书 法:议价

国 画:议价元/平尺

匾额题字:议价

拍卖新高:未提供

联系方式

艺术家官网负责人:小张

邮箱:artist@zxart.cn

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时尚逐日新 笔墨道短长


       李鸿照,字端堂,见“字”如面,人面善而舒朗,性温厚又见清明。一派堂堂正正、谦谦君子的气象。看他几十年里做事、画画从来不着急。喝酒时不酣畅却痛快,用起功来挺勤奋,但还是不紧不慢的一笔搭着一笔,思想犹在眼睛的虚光中。他在说“画事”的时候也是不温不火的模样,语气柔和但态度至为坚定,俨然一副无论怎样风云变幻,我自端庄如初,不敢不坚守自己的诚挚自然,“管他春夏与秋冬”的心魄。


  他的态度有据。中国画发展历史中有“唐尚工、宋尚巧、元尚意、明清尚变”一说。近百年来,由于对西方绘画之“状物”、“写实”功能的盲目崇拜,引发了对中国画的价值,特别是对主张“超以象外”的文人画价值的重新审视和判断定位。自上世纪开始,康有为称中国画“衰败极矣”。从陈独秀、徐悲鸿的“美术革命”开始,对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某种程度的囫囵吞枣,对中国画自身持怀疑的态度已变成了一片喧闹声。此后,在这一派喧闹声中对中国画进行的改革或改造,在一定意义上演变成了对中国画传统,尤其是对高品位的文人画传统的空前破坏。20世纪“多元化”的中国画坛,艺术的空前自由使得中国画的面貌变幻诡谲,莫测鱼龙。但此时的“变”已非明清时万变不离其宗、寻求进步的彼“变”,而多多少少成了一种向上仰视苍穹的茫然无措。此时,中国文人画家李鸿照理智地明察到:一个民族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就能创造出什么样的绘画语汇和绘画样式,他看到了文人画在中国画当代发展中的现实意义。李鸿照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他冷静地看透了其中的玄机---“不变”,从而坚定了走自己的道路的决心---以不变应万变!


  “天竺国木华夏生,有姿有态有性情,图此不为肖形似,为笔为画慰心灵。”这是李鸿照所画《写生天竺》上面澹定的诗句。他很清楚中国笔墨纸砚所承载的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的面貌和使命,始终认为:“中国人对画有自己的要求,中国画有属于中国画自己的理、法、意、趣。宋元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抛弃了绘画中所谓‘准确’、‘真实’等等低俗的标准而走上了尚‘意’求‘趣’的审美高层次。中国人的理想生活状态是‘诗情画意’,此‘画意’是远远超出准确描绘和‘如实写真’之上的一个更高境界。使中国画已真正地从为政治服务及状物描形的被动状态解放了出来。中国画的化境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画同源,诗画同体’---顺应自然地以书入画,以诗魂练达画意,将中国文化人的至高品格尊为画品,将金石坚贞不变的品性融入画格,这是将主客观的统一作为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人文精神。”(李鸿照《对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的再思考》)如此,怎可肆言放弃?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一意孤行,李鸿照历经创作实践的长期磨砺,对应“泛全球化”的浪潮,在对当代民族绘画进行探索的辗转反思中,意识到中国画的“中国”二字乃是核心,中国的“他”对此中国的“画”竟天然地如此感动!他终于找到了中国文化传统血脉在他笔下的延伸点,他对创作倾以真情,全力投入。正如他笔下《牡丹天竺图》上的题诗:“用色不拒西洋红,写真三维晓亦通,心存千古圣贤意,乐为哪宗为哪宗。”


  李鸿照少时学画于岐山五丈原下,1980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师从陈子林、马云等老师,毕业后留校任教。1999年秋天,他进入陈绶祥先生主持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二届中国画名家研究班深造,后继续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作访问学者,潜心文人画的创作研究。早先,山水、人物、翎毛走兽他无所不画,亦无所不工。如今,他“遍观百卉寻颜色”,专攻花鸟。李鸿照的画,以疏落的平面化构成见气度,外秀而内拙,由拙秀而致大雅。其端庄、简约、纯净、澹泊之境皆由心生,观之不由生出静谧中亦盎然,宽博中见真切的温柔敦厚的感受,仿佛亲临一个超凡脱俗、一尘不染、诗画相映、亦真亦幻的世外桃源。在这里,“花开花落佛心见”,荡涤浊气,铅华洗净,“唯独幽谷物,尚存神仙意”。李鸿照虽生长在北方粗砺的秦人之地,笔下却有江南才子般的秀美:文雅而不文弱,工整而不工巧。他的笔法稳重、温厚、质朴、肯定,画面惜墨如金,细细品味却笔笔生辉,字字珠玑。他诗书画印,无所不通,亲习文人画派,却从不拘泥于古法墨守成规,而是自成格调,在花鸟题材的创作上开辟出了颇多新意。通观《鸿照画册》,大多抒发如:“时花多不入眼看,春画石榴秋赏兰。”似在花鸟鱼虫中徜徉而不食人间烟火,侣鱼虫而友桂蓼,落笔在画上则如在《素花图》中所见:“红花墨叶齐家风,绿花红叶吾师用,非花非叶皆笔墨,一点一画总关情。”将心中韬奋纡徐摹写,可谓情态具足,几臻圆美之境。以难得纯粹的儒雅画风在文人画中百尺竿头,渐居风尚。


  经由苦学得法度,由天机得感悟,至今渐入佳境的李鸿照已经成为画界扬厉文人画的中流风帆,作品的笔墨意境和情趣皆已达到传统文人画的新层面,使文人画的内涵在他的笔下得到发扬光大。读他《石榴图》上的题画文字:“自古文人画,以文、以人、以画三者为根本。文乃千古之化成,人则鲜活之生机,画为人文之承载,非言它也。”便得知他对“文人画”有着如此通透的洞察与领悟,也是他对自己所选择道路的一种态度、一种宣言,更是他对文、人、画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这种把握深中肯綮。由“文”开始,而文字、文化、文人、文学、文章、文笔、文物等等,“文”字贯穿着中华文明古国的悠久历史。作为21世纪中国民族文化建设的载体,李鸿照身体力行地坚信“文人画选择的就是这样一种从‘天地良心’中以‘文’为‘画’的路。”(陈绶祥语)


  “辋川秋来早,明月出山迟,袅袅炊烟起,温酒话旧时。”这是李鸿照在古长安辋川筑立的文人画工作室里心平气和地以砚田为耕耘的真实写照。在新与旧的交融中,李鸿照“接古人未了之绪,写今人胸中激情。”既要继承“旧”的文人画传统,又要在文人画上出新,并做到、做好这个“新”字且使之任重道远,步入康庄。 


  沦涟如辋的清净的一脉蓝水,昼夜潺湲,流出玉山,为李鸿照洗涤笔砚,也为中国文人画传续文脉,而李鸿照也惟有日夜挥毫为稼穑了。他在《秋暑》画面上这样写到:“时尚逐日新,笔墨道短长。”作为一个中国文人画家,这正是李鸿照所能做到的坚韧不张扬的天赋使命。